提醒、指点、指引、示意、指导
一、提醒
读音:[ tí xǐng ]
释义:从旁指点,促使注意。
二、指点
读音:[ zhǐ diǎn ]
释义: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三、指引
读音:[ zhǐ yǐn ]
释义:指点引导。
四、示意
读音:[ shì yì ]
释义:用表情、动作、含蓄的话或图形表示意思。
五、指导
读音:[ zhǐ dǎo ]
释义:知识教导;指点引导
扩展资料
提示的汉字笔画:
提示的反义词:隐瞒
读音:[ yǐn mán ]
释义: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引证:峻青 《海啸》:“这一点,我对你并不隐瞒。”
例句:他一生高风亮节,从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提醒换个文雅的说法
我始终以为,最让人痛苦的毁灭方式,永远都不是血溅五步一击毙命,而是魂销骨蚀般的痛苦折磨,经过岁月的沉淀,
每过一天,恐惧加深一点,直至彻底绝望。这就好比,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病无外乎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么瞬间死亡,要么即刻好转。套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大白话来说,就是来得快去得快,或者换个文雅点的说法----来去匆匆。而慢性病则是反反复复,时好时坏,相比对病人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如拉锯般地反复折磨,更令人痛苦万分。所以,古人经常会有壮士断腕一说,并美其名曰长痛不如短痛,放在生意场上,专业术语则叫止损。
我也始终以为,能有机会断腕的壮士,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因为他可以牺牲局部成全未来,尽管未来也是残缺的,但总比认命要好。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对过去的一切潇洒道别的,我相信并深信,很多人都曾经在午夜梦回时憧憬着换一种活法,但因阻碍太多,牵挂太多,最终也都认命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壮士断腕的机会的,大多数人缺的不是勇气,而是牵挂太多,需要平衡的太多,直至最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今天是父亲节,可我却不合时宜地想到了遥远的公元1919年,鲁迅先生写过一个小文,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依旧沿袭着老旧思想,把自己对幸福的标准强行注入给子女。因个体不同,对幸福的标准也不同,你们参杂了代入感的幸福标准,代替不了你后代的真实感受。我特别喜欢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第三,便是解放,要幸福么?连你的将来的生命都幸福了,这才是完了长者的任务,得了人生的慰安。
同样喜欢《天龙八部》作品中结尾处段誉说的那句话:“各有各的缘法,你看她们可怜,在她们心里,你又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坦白讲,父子三观不同,不是什么原则上的问题,夫妻三观不同,才是原则上的问题。因为你可知否,男人这一生,找一个从内心欣赏自己的妻子,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彼人有的特质,此人可能全无,相反,此人有的优点,彼人又很可能不占其一。但很多家庭的悲剧是,远香近臭,情愿仰望天涯的彼人,而去忽略咫尺的此人。其实,彼此彼此,谁也不比谁高贵,只是大家在意的东西不同,努力的方向就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而已。牡丹和芍药?哪个好一些?各有各的见解罢了。
然而,父与子三观不同,也是一件麻烦事,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禁锢,老子的一切则是对的,鲁迅先生提了一百年解放传统思想,可直到今天,很多家庭依旧是沿袭着这种旧思想。很多事情,正确与否,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幸福的标准也因人而异。老子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儿子就一定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连自我都不要了,那么,是否这种父爱过于霸道?换句话说,老子如果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毒贩呢?鸡头呢?刽子手呢?很多人都说自己望子成龙,关键是,龙没有实物,只是一种图腾的象征,你眼中的图腾的影像,未必就和你儿子的完全吻合,甚至没有相似之处。那他凭什么就不能寻找他心目中的图腾?不过是芸芸众生,又没有做祸国殃民的事,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努力绽放和展示生命,又有何错?
回到我前文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壮士断腕的机会的,很多事情,一狠心,可以和过往一切一刀两断,有些事情,却永远只能无奈接受。比如父子三观不同,父亲总想设置子女的未来生活方式,这就无法改变,他不欣赏你,不理解你所付出的一切,还说着风凉话,谁让你没听他的话的。忽然脑海中浮现的词语,不叫嘱咐和叮咛,也不叫提醒,而叫----圣旨。父子的身份无法改变,无论从法律还是伦理方面,这是既定事实,多年以前选择权不在子女这,算天意,我们都相信也必须相信,天命不可违。可谁又改变不了谁的三观,但能否,都客观理智尊重地看待和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持有那个观点努力的人?
且不说如今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就以家庭本身而言,才仅仅存在观念上的二元化啊,怎么就令双方都如此不能接受?为什么一定要做和你一样的人?难道就不能
让子女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甚至,有着自己的个性?
说起父爱,我真的不觉得雨夜背着子女毛手毛脚跑去医院能让人有多感动,因为那是每个家庭都会做的,相反子女也会这么做。在我眼里,最高级的父爱,是支持子女做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NO1,每当他困了累了倦了,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时,你要让他相信,你就是他最后的依靠,那怕不是一座巍峨的山,不需要你迎风伟岸,但至少要在风雨同船的时候,学会无怨。这样子女在雨过天晴时,才会有信心,启航扬帆。
这才是父爱如山的终极奥义,当若干年后女儿长大了,我再翻看今日写下的感悟时,希望它是自白而不是自省。那就这样好了,照做就是,无他。
父亲写于2017年6月18日父亲节